展覽地點: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中國書畫展廳(210—216號)
展覽日期:2016年10月29日—2017年8月6日
在中國,有敘事内容的繪畫是倡導政治理念和文化價值的重要媒介,兼有傳達藝術家思維和感情的功能。這是中國畫裏成熟最早的畫科,四世紀時已有經典之作,今天依然活躍如昔。《圖示和言傳:說故事的中國畫》透過12世紀到當代的60餘組件作品,探討畫家如何利用圖像和文字,清晰感人地道出性質迥異的種種故事,甚或反映史家和個人的看法。
展覽按照敘事的類型分爲三部分。其中最典型的是一段段畫出故事情節的長卷,段落之間或有與圖像呼應的文字,例如趙蒼雲的《劉晨阮肇入天臺山圖》卷;有時完全沒有文字説明,故事在連續的山水背景中從右至左展開,例如鄭重的《搜山圖》卷。第二類型只繪出故事中最有代表性的一景,觀衆一見即可辨識,想像前後情節,例如倣錢選的《歸去來辭》短卷,僅見陶淵明舟行歸家由仕入隱的關鍵時刻,之前的解印和之後的務農等過程都略去。第三類型罕見于其他文化,但中國畫裏頗多,一幅純粹山水或花鳥畫,完全沒有敘事的圖像,但畫家在題跋裏說身家、歷史等深淺不一的故事。例如乾隆皇帝的《鹿角圖》是一幅靜物畫,但附文數説康熙行獵、滿族尚武、考據學風諸事。
本館的中國書畫部分有八間展廳,上述三種類型各佔二至四間展廳,每間展廳各有主題,包括歷史、時序、戰爭、行旅、佛教、儒家、親情、友情等。其中最特殊的是關於乾隆于1755至1759年間平定西北邊陲準噶爾和囘部的戰役,展出乾隆請傳教士郎世寧等人繪圖,送往巴黎法國皇家作坊刻印的一套16幅銅版畫(前後兩期各展6幅)、參與戰役的一位戰士的御製肖像、類似版畫和肖像中的18世紀武器和馬具等,是本館三個部門合作的成果。
軍事器物之外,多種有敘事圖像的陶瓷、玉器等也在展覽之列,顯示立體器形,尤其是環狀構圖的瓶、碗之類,有異于繪畫的審美和技術考量。一個展櫃以罕見于繪畫的俗文學為主題,展出描繪《西廂記》和《水滸傳》故事的陶瓷和木版畫。
當代藝術家發揚畫中說故事的傳統,不但表現手法有重要創新,對當下種種現象的關懷和批判也是前所未見的。李華生思考偏遠異常景物對創作的啓發,季雲飛記錄農民因土地政策改變而遷徙入城後身心渙散,邱黯雄對現代科技和醫學的突破有警惕反思。
《圖示和言傳》由大都會博物館亞洲部中國藝術研究助理主任劉晞儀策劃,近百件作品大多是館藏,16件借自私人收藏。展覽由Joseph Hotung Fund贊助。
Press resources